巴中市实施茶叶产业“双百”工程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市把茶叶列为全市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之首,实施茶叶产业"双百"工程的战略部署,通过"做大规模、做精加工、做强品牌、做活流通、做新业态",不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强化,市场不断开拓,茶叶产业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茶园面积83万亩,产量3.8万吨,综合产值55亿元。

  茶区+园区+景区

  产业基地不断壮大

  眼下,虽已进入冬季,但位于海拔1400米高处的云顶茶乡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这里最吸引他们的除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还有成片的绿油油的茶园,以及那一杯散发出缕缕清香的茗茶。

  云顶茶乡的前身就是元顶子茶场,茶场在当地虽小有名气,但少有人问津。如何利用原有茶场把当地人气带动起来,让当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办法之一就是建基地、扩规模。近年来,云顶茶乡依托茶叶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让大茶区变大景区。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吸引着周边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除了体验采茶,还可以品尝茶美食,观看制茶过程。

  精彩文艺节目表演、茶品牌推介、游园活动、茶美食品尝、游客茶事体验、优质农特产品展销……随着云顶茶乡的人气越来越旺,以茶文化为主题,云顶茶乡已经连续5年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原来的茶区变成了景区,茶园变成了公园,茶山变成了金山。2016年,云顶茶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而云顶茶乡所在的下两镇,茶叶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6万亩,种茶农户达到2837户12199人。

  把基地做强做大,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实行“茶区+园区+景区”三区同建,不断优化茶区布局、加快园区创建、推进景区融合。紧紧围绕沿巴万、巴陕、巴达高速公路“三线”山地布局,通江县大通江河流域、南江县黑潭—下两、平昌县云台—镇龙“三大产业带”和通江县民胜—火炬、南江县长赤—赤溪—元顶、平昌县云台—鹿鸣—邱家“三大示范园”,打造“三线三带三园”70万亩连线连片茶叶基地总体构架。按照“生态化、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配套基础设施、精深加工,包装储备一批茶产业建设项目,成功打造平昌县现代茶业科技园区、南江县元顶子茶叶旅游产业园区等2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园区。坚持茶叶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径的发展理念,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灵山—元顶、云台—邱家—曲滨—铁佛—文峰、兴隆—永安等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叶生态旅游线路,成功打造平昌三十二梁、皇家山、南江县云顶茶乡等3个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南江县云顶茶乡、平昌县鹿鸣茶乡荣获首批“四川省十大最美茶乡”。

  据统计,2018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了83万亩,产量3.8万吨。今年,全市又新植茶叶4.5万亩。巴中大地,处处茶叶飘香。

  品种+品质+品牌

  产品独特优势加快提升

  连日来,通江县各乡镇抢抓有利天气,全力以赴做好秋茶栽植工作。

  在泥溪镇柏桠口村茶叶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的秋茶栽种景象,茶农们分工合作,打窝、放苗、剪枝,忙得热火朝天。村民罗明杨是众多忙碌身影中的一个。村里开始发展茶叶产业,他便早早报了名参加。用他的话说,这是给村民搞福利,活不重,再加上现在栽植的茶叶品种不再是以前的老品种,而是通过选育出来的优质品种,大伙儿致富增收更有盼头了。而通江县茶叶中心技术人员李俊蓉从今年茶叶栽植以来特别忙,每个栽植现场都要去,手把手教村民栽植技术,从窝距到行距等要注意的事项,她都不厌其烦地教给大家,目的就是按照标准进行栽植,以此提高茶叶品质。

  加大茶叶产业发展力度,不仅要把基地建强、规模做上去,更重要的是品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本土茶树品种,研发夏秋茶期品种,制定并颁布了“南江大叶茶”地方标准,大力推广从南江县野生大叶茶树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具有早发芽、高氨基酸、高EGCG茶树等特点的“云顶早”“云顶绿”品种。另外,我市还制定了《巴中云顶茶栽培技术规程》,新建茶园普遍实行等高栽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适时修剪、科学套作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随着茶叶基地的扩大,全市茶叶产量陡增,原有的加工能力已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我市在开展机采加工、培育加工企业方面不断着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近段时间,平昌县鹿鸣镇罗家梁茶叶加工基地的工人们正在对一台台采茶机进行维护。去年,采茶机的投入,让罗家梁茶场负责人、四川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浩尝到了甜头,通过人工和机采对比,机器采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一台双人采茶机一小时可采摘200公斤左右鲜叶。如果是人工采摘,每人每天最多采50公斤鲜叶。

  “原来都是手工制作或者就是简陋的机器制作。现在不一样了,全都是自动化。”去年,平昌县青芽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大宗茶加工厂11000平方米,设计安装6条连续化、现代化、全自动大宗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2000吨。这对于干了一辈子茶叶加工的技术员张育敏来说,有些不敢想象,仅2条生产线投产就带动云台镇、鹿鸣镇投产茶园机采,每亩新增鲜叶2000-3000斤,新增产值2000元以上。

  茶叶品质上去了,按照“1+4+N”的茶叶品牌打造思路,我市以公共品牌为引领,以龙头品牌为主打,实现全市茶叶品牌发展重点突出,多点开花。“巴中云顶”茶品牌价值估价达到63亿元,荣获2019年“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4个系列产品获评2019年“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2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3个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荣获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第四届“国饮杯”一等奖。

  巴山深处这一片小小的叶子,已然享誉全国。

  民建+民管+民享

  市场运营活力不断迸发

  随着气温的降低,这段时间,不仅是茶叶秋植的最佳时间,也是茶园管理的好时候。平昌县黑水乡鸣高村贫困户魏亨寿在自己代管的30亩茶园里忙碌着:修枝、除草、施肥。从魏亨寿熟练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已经是一名有经验的种茶能手。

  “以前种苞谷、红苕,穷。现在种茶叶,再也不愁莫钱了。”自从村里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发展茶叶产业后,魏亨寿的生活有了大变化。不怕吃苦只怕穷的他从企业手上“拿”来了30多亩茶园,自己种植,自己管护,通过学习手工制茶技术后就购买设备进行手工制茶。首批10亩投产后,除了交给企业的“租赁”费和其他成本后,当年他收入了5万多元。今年,魏亨寿的收入达到了1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其他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农户“代管”仅仅是我市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全市推行“民建+民管+民享”的模式,一改过去单一经营形式,激发茶叶产业发展活力——

  创新“国退民进”“国入民强”模式,加强茶企改制。我市对国有农场元顶子茶场进行改制,吸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投资公司投入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引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控股四川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本土茶企资金匮乏、增长乏力的问题,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创新“茶园返租,专合管护”模式,加强茶园管理。我市构建“企业+合作社+茶农、企业+园区+茶农、企业+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茶农”等发展机制,采取反租倒包、流转代管、开发荒山等方式“还茶于民”,创新家庭茶场“121”模式(1个专合社将基地内20亩以上茶园返租给一户茶农管理、管护和采收,投产后每户可实现年均收入10万元),承包户从茶山工人转变为茶农,激发茶农积极性,切实提升茶叶管护水平,帮助企业从日常的茶园管理中脱离出来,专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和茶叶销售,推动全市茶叶产业走精细化、专业化分工之路。

  创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模式,加强茶效共享。我市推行专合社“131”模式(1个专合社吸纳30名茶农种植茶叶,年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00万元)、贫困户“1333”模式(1户贫困户,经营3亩茶园,套种3季作物,年实现收入3万元),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统筹3000万元,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产业因茶叶而改变,群众因茶叶而增收。今年平昌县得胜镇大梁山茶叶采收期,手脚麻利的村民任桂莲每天都采4斤左右的鲜茶,按每斤50元采摘费计算,每天收入200元左右,到采摘结束后,她挣了1万多元。平昌县泥龙镇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1.2万户贫困户3万多人,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茶叶产业覆盖全市77个乡镇,350个村。茶叶,这片小小的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位置
  • 会员